近期,发生两起学生被诈骗分子利用刷单、微信聊天转帐方式进行诈骗的案件。现整理出以下八种主要的诈骗方式及相应的防骗措施,请同学们认清骗局,提高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一、网络刷单诈骗手法:常规型:诈骗分子→发布广告→吸引网民→话术诱骗→商品链接→小额返现→大额任务→退款失败;赌博型:诈骗分子→发布广告→吸引网民→话术诱骗→赌博网站→小额盈利→大额亏损;抢单型:诈骗分子→发布广告→吸引网民→话术诱骗→下载APP→前期抢单盈利→后期平台跑路。
防骗对策:切勿相信网上类似“足不出户,日进斗金”“轻轻松松赚钱”等兼职广告。即使是熟人介绍也未必靠谱,自我甄别是前提,提高警惕是关键,坚决拒绝任何需要提前垫资的兼职工作。轻勿点击陌生链接或扫描陌生二维码下载非法、假冒App,一旦发现被骗,保存好对方的电话号码、QQ、微信、聊天记录等资料,及时报警。
二、网络贷款诈骗手法:诈骗分子通过开设虚假网站、发送手机短信等途径发布“无抵押贷款”、“低息贷款”、“免息贷款”等贷款信息,广泛猎取对象。待受害人主动联系后,通过微信、QQ等方式让其下载贷款APP并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承诺当天或次日审核通过后下款,当受害人看见其贷款APP账户有钱想要提现却发现无法提出,这时诈骗分子会以流水不够或预付利息、保证金等为由让受害人转账。在受害人转账后,对方又称受害人操作超时或银行账号填写失误为由导致账户被系统冻结,要向账户汇入同样的金额才能激活账户。受害人被骗金额越来越高,直至被对方“拉黑”才发觉被骗。
防骗对策:网络贷款凡是声称“无须抵押、无须担保、放款速度快”,要求缴纳“保证费”、“解冻费”、“保证金”等各种手续费的,声称银行卡资金流水不足的,要求验证还款能力的,一律为骗子。办理贷款业务时应当到正规银行,办理正规的贷款业务不需要提前缴纳任何费用,银行对个人信誉的评估不会通过汇款等方式进行,没有所谓的刷信誉度。
三、网络兼职诈骗手法:嫌疑人在网上发布诱人的网络兼职信息,工作轻松又赚大钱。事主与其联系,嫌疑人会要求事主先购买充值卡、游戏点卡等帮其刷信誉,并承诺到时返还购物本金及佣金,引诱事主上当受骗。
防骗对策:网络招聘信息真真假假,在网上找兼职和工作时,首先一定要找知名招聘网站,不要轻信论坛招聘信息。其次在决定接受对方聘用之前通过各种方式去求证,应聘中一旦遇到要先掏钱、押保证金的,应果断放弃。再次,不要轻易泄漏自己手机号、银行卡、身份证等信息。
四、网络购物诈骗手法:嫌疑人自己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或通过比较知名、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发布虚假商品销售信息,以所谓“超低价”“私货”“免税品”等名义出售商品,诱骗买家上钩,然后以“减少手续费”“支付时间长”“交易快捷”等借口劝说买家不要用有保障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如支付宝)支付,而要买家直接汇款、转账。
防骗对策: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如卖家商品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就要加倍小心。坚持使用第三方支付货款(如:支付宝)或货到付款方式,切勿给指定账户直接汇款或转账,若发现对方有不良用心,果断终止交易。
五、盗录视频、冒充好友诈骗手法:嫌疑人盗录被害人好友视频聊天时的影像,然后以各种方法盗取其微信等密码,冒充其好友向其亲友声称遇到紧急情况,通过借钱、帮忙付款、充值等方式诈骗钱财。
防骗对策:密码被盗后,要及时通知好友。对于亲朋好友或合作伙伴在网上发出的汇款、付款、充值要求,请不要轻信,一定先要电话确认,谨防他人冒充好友骗钱。
六、电话或短信恐吓诈骗手法:嫌疑人通过电话或短信冒充电信、公安、银行人员声称事主家中电话欠巨额话费、身份证被他人盗用、银行账户有漏洞、内有“涉毒”物品的包裹无法送达等事由恐吓事主,要求事主按照指令将银行卡内资金转入指定账户进行所谓的“资金保护”或“银行卡升级”,从而诈骗钱财。
防骗对策:遇到此类恐吓,不要惊慌,切记公安机关办案有严格司法程序,不可能通过电话联系简单操作,切勿轻信他人诱导随意在ATM机操作转账。
七、虚构身份、骗取同情诈骗手法:嫌疑人假称自己是来自香港、新加坡等外地,在路上或车上钱包被偷了或者来本地调研与老师走散了,人生地不熟,需要帮助。借用事主银行帐号转账,然后将事主银行账上的钱全部转走,或以其他理由借手机、笔记本电脑、钱等物品,骗走财物。
防骗对策:只要是陌生人开口借钱、借手机、笔记本电脑、银行卡等,提高警惕,不滥用同情心。切勿将私人物品借给陌生人,建议对方若有困难,请他拨打110找警察。
八、特价票诈骗手法:嫌疑人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票源紧张,或某明星演唱会门票紧俏时机,在网上发布特价飞机票、火车票、演唱会门票的虚假信息,以超低折扣引诱消费者订票,骗取钱财,甚至以各种理由要求绑定银行卡,然后套取卡号和密码盗空账户钱财。
防骗对策:登陆正规官方网站订票,若遇到要绑定银行卡的,肯定是骗局,切记不向陌生人账户汇款、转账。
同学们:骗子行骗手段繁多,让人防不胜防。但只要大家牢记一点:骗子无论使用什么手段,落脚点都会回到“钱”上,只要提到借钱、借银行卡、汇款、转账或借私人贵重物品的,一定要加倍小心,提高警惕。自己拿不定或不懂的事情,不要马上作出决定,三思而后行,及时与家人、老师或熟人联系,必要时报警寻求帮助。